您的当前位置:痔疮 > 饮食调养 > 宝宝PP有个小坨坨,但这不是痔疮也不是
宝宝PP有个小坨坨,但这不是痔疮也不是
有个妈妈咨询我宝宝是不是得了痔疮:
作为一天有几百个咨询的我来说,遇到这个问题的几率实在太大了。
所以早就见怪不怪。
但是妈妈们非常害怕,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比如随便一百度,就查到“直肠癌”里去了。
而上论坛一问,大家不是说你上火了,就说你把尿把便导致的痔疮,如果刚好老人家有把尿行为,分分钟一场家庭大战。
至于说“火气太大了”的,一会儿七星茶之类的就要跟上了。
母乳的妈妈则会怪妈妈“吃的火气大”让母乳背上黑锅。
其实这种“婴儿的肛周突起,肛周有赘生物”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婴儿肛周角锥状隆起”(InfantilePerianalPyramidalProtrusion简称IPPP),它并不是痔疮,不是上火了,不是母乳妈妈饮食问题,更不需要喝七星茶换奶粉。
从上面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突起”基本都是12钟方向,而绝大多数是女孩(95%的发生在女婴身上,上面两个截图的也都是女婴)。
有的专家也表示这种生理现象只叫“婴儿肛周突起”就好,没必要叫IPPP这么吓人。
不管叫什么,这种位置居中,呈粉红或者深红色的“锥状隆起”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生理性的改变。
当然也有叶状,鸡冠状,舌尖状,花生状,雪茄状等。
这种常见于1岁内的婴幼儿,随着成长会自行消失,至于为什么是女孩多而男孩少,医学界目前还不知道,人类学家也没有研究这个进化有什么特殊意义没有。
也有医生研究过,来医院的医生AlexisScaparotti和PatriciaS.Huguelet发现了一例婴幼儿肛周锥状突起(IPPP)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并发表在TheJournalofPediatrics杂志上。
对于我这种每周都见到类似案例的人来说,发现我如果拿来写,可就不是一例了。
但是根据我的
1、很多宝宝出生就有,或者两三个月就有;
2、不需要治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发性地减小或消退;
3、该症状最先报道于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婴儿的细节护理后发现,但是广泛存在,最初学者们广泛地将该病描述为皮垂或皮褶,后期则称之为IPPP。
4、可能与宝宝排便时肛门压力有关,但是为何女性居多,尚无定论,注意饮食结构避免便秘与腹泻仍然是重要的。
5、可能与胚胎学有关,先天性中脊或残余泌尿生殖道隔膜薄弱,在排便压力大时突出。
6、因过度清洁或者擦拭物过于粗糙也有可能导致。
7、因感染引起。
所以看完之后,不要当痔疮,更不要以为是上火了。
医学界发现一例还拿来发表呢,但是民间有这个的孩子挺多的,不需要太过担心。
往期育儿科普阅读点蓝字
或后台回复关键字获取内容:
黄疸:黄疸不是坏人!某些情况下是好人!!你为什么想把它赶尽杀绝?
湿疹:一岁内孩子湿疹,主要原因竟然是这个!这样做才能让湿疹真正消失!
大便:大便带血丝,带奶瓣,带泡沫,带绿色,都正常吗?图文并茂教你看,多便便图慎入
攒肚:孩子8天不拉大便妈妈还沾沾自喜?!别再便秘还是攒肚傻傻分不清!
发烧:发烧了,这样做等于让孩子白病一场!你还在38度就喂药吗?
斜颈:总这样抱孩子?小心宝宝斜颈(歪脖子)!纠正方法看这里!
包裹:跟视频学5S之回到子宫的包裹法:让宝宝睡的更稳,长的更好,更有安全感!
睡眠:夜奶无数?奶睡?落地醒?睡浅睡短?不是你奶不够!!是孩子睡眠出了问题!!!
微量元素:焦点访谈曝光:您和孩子缺钙铁锌和微量元素吗?医院都在参与的骗局太可恶!
脐带血:脐带血到底要不要存?要不要捐?这里有正确答案!
排残奶:如果你是这样的“催乳师”,给我滚!恕不远送!
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