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痔疮 > 治疗医院 > 传家训扬新风之都昌镇细堰黄村南

传家训扬新风之都昌镇细堰黄村南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忘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勤劳俭朴,诸事严谨。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强不息,造福子孙。

学林堂

村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余年前过都昌时,留下了“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绝唱。都昌城外的南山,早已因有了南山坝而变得“人可渡”的通达。南山,无疑是“鄱阳湖上都昌县”的地理标识。都昌镇所辖的细堰黄村,与南山的相连,不只是其所属的村委会名“南山”,还有现今人们指概其地理位置,往往会言“南山大道南端旁”。当然,细究其村名,便成了更具象的地理概述。“细堰”指的是村头纳芙蓉山系之水,经村旁港堰流经临城的东湖,而注入鄱阳湖。堰坝虽难觅旧踪,但在新修的南山大道细堰黄村头,有2米许高的三孔涵道,让原来的水系仍贯其畅。与“细堰”相对应的,真的有“大堰”,大堰黄村在都昌镇镇政府对面,属星火村委会。

学林堂

  年10月开始,余人的细堰黄村人筹资余万元,历时七个月,修建起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场地面积平方米气派不凡的祖堂,感先人之功德,仰宗祖之典范。祖堂同时也兼具村民文化活动中的功能,成为办风情事宜之祥地,兴文化乐民之欢场。年农历正月初五,村上近名外嫁的“姑姐”集体回娘家,在祖祠相聚,其乐融融。年龄的两头均为“九零后”,最长者95岁,最年轻的属年后出生。祖祠除了冠之于天下黄氏的“江夏世家”外,还将“学林堂”的石匾镶嵌于巍峨处。溯源寻流,“学林”原是细堰黄村发村祖先的名字。

祖祠对联

  在“学林堂”祖祠的上厅,有一幅对联:三字远随白鹿至,一经曾受紫阳来。“三字”说的是南宋儒学大家朱熹为其弟子黄灏的沙港黄氏所题“亲义理”三字,细堰黄村是沙港黄氏的族裔。都昌黄氏多为南宋进士黄唐发(—)的后裔,“朱门四友”之一的黄灏是黄唐发的幼子,而细堰黄村的南宋祖先是黄唐发的次子黄颐,与县城金街岭黄姓同宗。黄颐(约生于年),字观伯,由鄱阳主簿秩满后,于南宋淳熙年间徙居都昌县市陶公庙,即现在的实验小学校园之所。黄颐第七世孙黄道明(—)之长子黄秉端,在家中五兄弟中排行为长,其曾孙黄友轩于明代年间卜居九江道前,40年后黄友轩之子黄振达迁居都昌县城衙前仁义坊(现西街十字路口东南角老都昌镇政府侧),父子同心在仁义坊建起显赫的黄氏宅第来。黄振达的玄孙黄校臣,号学林,让黄宅更添其彩。不少都昌县城西街的老居民还记得,在老都昌镇政府办公楼靠官塘一侧,有一幢嵌有“学林寺”的宅院,俗称“黄家大院”。也不知何故一幢民宅偏要冠名曰“学林寺”,土改时因属“寺类”,便收归了政府公有。细堰黄村人自此便失了产权,也不再在年节时去“学林寺”祭祀了。起初“学林寺”是作了都昌镇政府蔬菜大队的办公之所,后来被人购买在原址建起私宅。原有的那口清冽古井被填于现今的官塘垃圾中转场下。黄氏的堂号有“江夏堂”“忠孝堂”“炽昌堂”“九桂堂”等,而“学林堂”独属细堰黄村了。

传承家训家风(前排俩为黄吉人之孙)

  且说出生于年的黄学林在花甲之年,携嘉炤、嘉煌、嘉炍、嘉煜四个儿子红红火火地从都昌县城西街徙居到数里远的细堰黄村。细堰黄村原也是有陶公庙的黄姓人家早在明正德年间就散居于此的,只是这些散户皆败落无后,现在的细堰黄村追崇的始祖就是黄学林。年出生的细堰黄村人黄小生,早年在都昌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任会计多年,他讲述着祖先发脉的另一个故事。说黄学林的小儿子黄嘉煜平日里有点桀骜不驯,少了几分三位兄长的淳朴品行。老四在村上有点站不住脚,便远离故土到外面去闯荡谋生。数年后,老四仍是穿着破衣败絮的回到了堰上黄村,三位兄长对其一脸的不屑。老四不愠不火,数日后,他找到兄长,言道:“为人兄个个人财两旺,着实令小弟羞愧,家父置留下这么大空地盘,只怪小弟不争气,暂也无立足之地,想建造陋室安身。”兄长脱口而出:“现今才知创业维艰呀。你有能耐只管做屋就是了。”这口气分明是在呛不成器的小弟。黄嘉煜谢过兄长,第二天便启动造屋工程。原来这几年他痛下决心图治,加上财运畅达,攒足了银子,造屋的木排都撑到了东湖码头了。老四在村上占地建房之余,竟将宅第建到一里之外,三幢三进的宅院一模一样地做,老村居一幢、新拓地两幢,地盘一方方地归己,把三个大哥看傻了眼,生怕失了自己份内的祖业而站出来干预。黄嘉煜这一支除了细堰黄村,另在一里外所兴房宅,便形成了现在的新屋黄村,如今同属南山村委会,有村民余人。

黄吉人其事

  细堰黄村人黄吉人(—),是大革命年代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都昌县党部的重要成员,民国时期都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曾在抗战时期出任都昌县立初级中学(现都昌一中前身)的校长。关于黄吉人的生平留存下来的资料极少,且让我们遍寻梳理、多方采集,来勾勒出都昌一代教育名家的人生轨迹和道德品行。

池塘

  《沙港黄氏宗谱》卷十五“道明长房”载录:图嵌之子嗣海字文宽,号吉人,名梦华,都昌县立小学毕业、江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江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农学专科毕业、江西实业行政讲习所毕业、国民政府行政院诠叙部甄试及格,历仼江西省立农业总部茶叶场场长、农林场技师,西宁职业学校校务主任,江西省立林业学校训育事务主任,并各中学级主任兼教员。生于光绪己丑一八八九年十月廿一日丑时……殁于民国甲申一九四四年七月一日申时。“宗谱”中对黄吉人“各中学级主任兼教员”有语焉不详之处,对他曾任县立中学校长缺乏具体载录。

黄吉人故居

  由都昌县委党史办编著的《中国共产党都昌历史(—)》记载,黄吉人是年4月由中共党员刘越(时任中共都昌第一个党小组组长)、刘肩三(与黄吉人为省农专同学)发展为国民党员。其时,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形成,国民党都昌县临时党部常委为共产党人刘越,共产党人刘肩三、国民党人黄吉人等为执委。年底,第一届国民党都昌县党部执行委员会成立,选举产生共产党人刘肩三为常委兼农民部长,国民党人黄吉人为执委兼组织部长。在七名执委中,还有一位共产党人向先鹏兼宣传部长。向先鹏后来成为黄吉人的准女婿,年壮烈牺牲,黄吉人的爱女黄正梅忠于革命爱情,终生未嫁,直至年以85岁高龄在黄家辞世。

黄吉人瓷像

  曾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红十军旅政委的刘肩三年壮烈牺牲。他的孙辈刘同颜、刘金明等在年其祖母成冬姣逝世45周年时,这样深情地回忆黄吉人关照革命烈士遗孤的恩情:祖母说当时多亏的大恩人——黄吉人,他是都昌镇细堰黄家一个大户人家,是祖父在南昌读农专的同学,当年黄吉人任县城小学校长。祖父的牺牲,令他非常难过,但他又迷惑不解,他常在心里揣摩:肩三同学有学问,待人又谦和,温文尔雅,根本不是强盗土匪,国民党为什么要杀死他呢?讲他是共产党,那这样的共产党也不坏啊?黄先生思筹的结果就是:刘肩三是好人,绝对是好人。肩三的遗孤——铜生,我不能不管,我一定要让他读书。黄先生的决意已下,立即找到祖母说明心意。祖母被黄先生的大恩大德感动得泣不成声。母子双双跪在黄先生面前,黄吉人立即起身扶起祖母,连连说:“不敢当!不敢当!”就这样,父亲14岁那年,在黄吉人先生全额资助下读了三年书。”刘肩三的独子刘继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都昌县政协副主席,其妻余菊梅与黄吉人的大儿媳余冬梅为亲姐妹关系,续写了两家的一段亲缘。

生态竹林

  黄吉人的女儿黄铁仙出生于年,医院退休后在都昌县城随儿子一家怡养天年,她谈及父亲与母亲家族的一些往事,有历尽沧桑后的平静。黄铁仙老人的亲生母亲杨春秀与黄吉人相识于吉安市,是父亲的第二次婚姻。黄吉人那时为躲乱政背负行囊外地从教,他从井冈山下到吉安市,对漂亮的杨春秀一见钟情。杨家在吉安做雕刻小木,也算富裕人家。杨春秀是独生女,其父母晚年随她来都昌生活,父亲逝去后就安葬在都昌。黄吉人一生为人忠诚,在当地有名望,是公认的“大先生”。有次一穷人家向财主借钱而还不上,财主把欠债人关在猪圈里催逼,黄吉人得知后拿钱帮忙还债救出穷苦人。邻村外姓发生械斗,持长矛相杀,父亲出面调停总能止戈而息。父亲喜欢爱劳动的学生,反对只读呆板之书的办学理念。黄吉人与第二任妻子杨春秀生育一男二女。儿子黄芳菅(又名黄国干)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在辽宁省辽阳铁道部队任军医,年去世,其子孙多在东北生活。黄铁仙的妹妹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在南昌安度晚年。

黄吉人二女儿黄铁仙女士

  黄吉人的孙女黄黔桂出生于1年,爷爷故去时她只四岁。她记得爷爷的病因是痔疮,后来染重病身体虚弱时躺在老宅摇椅上的样子。她谈起的爷爷一些身世,是都昌教育志里未曾记载的。黄吉人的父亲黄图嵚在武汉汉口做瓷器生意,可惜25岁青春年华染了风寒,过早离世。失怙那年,黄吉人的母亲二十岁刚出头,自此终生不再另嫁。黄吉人是遗腹子,他有个姐姐从小送给东余村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黄吉人的妻子张氏是夏家巷人,也是从小到黄家做童养媳的,比黄吉人大一岁。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大黄吉人,他长大后侍母至孝,言听计从。黄吉人与张氏生育一女一子。女儿黄正梅是革命烈士向先鹏的未婚妻,忠贞之情感天动地。儿子黄芳葵(—)号国桢,又名牛金,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后投身国民党军营。年7月貌似悟透风云变幻的世事,病逝于家中。黄吉人先生年去世时,爱子黄芳葵正转战湘鄂等地已五年未回过故园,直至年才回到细堰黄村。黄芳葵生育三子一女。女儿黄黔桂名字就是爷爷黄吉人取的,她1年出生时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父亲黄芳葵正在贵州独山黄埔军校就读,故名“黔桂”。黄黔桂与姑姑黄正梅的感情特别深,她在姑母身边长大,一直到19岁时出嫁至上松峦余家。

南山大道堰涵

  都昌县立初级中学在抗日烽火四起的年至年,曾为避战乱搬迁至大沙茅铺的桃树林岭沈村办学六年。年8月,县长彭学游卸任兼职的校长,由校务主任黄吉人接任学校校长。曾任都昌县立初级中学总务主任的程致远(鸣山乡人)早年曾撰文《抗日战争时期的都昌中学》,评价校长黄吉人“为人爽直,办事公正,常以‘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勉。”黄吉人办校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学生抗日救国图存的民族大义教育,培养的一些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一线,更有不少学生日后成为新中国成立伊始都昌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年暑假,56岁的黄吉人病逝,全校师生员工无比悲恸。在追悼会上,黄吉人遗像两边悬有全体师生的挽联:大敌当前,国耻难雪,正待救亡图存,君意忍心归佛地;良师顿杳,衣钵空留,此后执经问难,泉台何处觅先生。以此寄托对德高望重的吉人校长的哀思。

村前正在建设的任远中学新校园

黄吉人辞世后,葬于生养他的细堰黄村,年与夫人张氏合葬,墓志铭这样记其生平:吉公为图嵚公之哲嗣也。未出生前一月而父殁,家境清寒,惟侍母日耕夜织以长育之,秉性至孝而颖异。成童后由中学而卒业农专,屡屡由资金所需,母子间辄相视咨嗟不已,其励志苦孝之概当可想见矣。既而办理实业及服务教育垂三十年,事蓄以外无余积,是其行持正不苟,故乡党咸推崇之。惜天不借年,仅越五十有六寒暑而辞世,惜萱慈当健,惟稚儿弱女侍侧,而主器国桢适靖国难于湘鄂,不得见者近五岁,当不免悒悒于衷而遗泉下之憾然。夫德配张夫人幼娴闺训,长勤妇工,顺承阿姑之领导,操持家计,遂得小康,实与力马。平居处邻以惠,御下以和,更为里人所称颂。不幸竟先公四载殁,以致齐家失其凭籍,良可叹也。乙酉冬其家人营合葬公夫妇,以予与公同事有年,知其身世颇详,请序之,故缀此应,俾遗其芳范,予后裔纪念云。

作者(左三)在采访黄小生(右二)等村民

古语说,盖棺论定。黄吉人先生终其一生,没有显赫地位,也没有超人学术,但他在民国乱世孜孜矻矻于立德树人。当我们今天回望他的背影,目光中便对这样的都昌“大先生”形象多了份润泽。这润泽,不只来自黄吉人先生致良知办教育的动人,更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化人沃土的眷念。

城乡一体

  细堰黄村的“学林堂”得名来自其兴村祖先黄学林,如果将“学林”之意去演绎,这个城郊的村落,仿若氤氲着崇学气息、散发着蓬勃活力的大树林。村上昔日出过进士、刺史、知县若干,当今留学博士、硕士、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有在惠州创业有成的转业军人黄建华,成为细堰黄村人勇于拼搏、逐梦前行的典范。在离村头数百米处,都昌任远中学新校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里进行了主楼封顶仪式。任远中学的前身就是黄吉人先生抗战时担任校长的县立初级中学,当来年新迁入的任远中学的钟声响起,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村头回荡,“学林”凭添书香,更著葳蕤。

年轻人在学林堂的时尚婚礼现场

  细堰黄村人舍小家顾大家,为都昌城市做大做强做美融入征地拆迁,作着默默奉献。他们相信,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美好生活的前景也一如村旁的南山大道,通达而诱人……

文/图汪国山

编辑:石梦云

编审:江建峰审核:刘新投稿邮箱:dcxnews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fhz.com/zlyy/13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