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辣椒 > 辣椒市场 > 1600米的象山南路你一天走得完,老南昌

1600米的象山南路你一天走得完,老南昌



提起象山南路,迎面袭来老南昌的历史感。这条南起绳金塔,北至中山路全长米的老街,连通着系马桩、嫁妆街、棉花街等街巷,在岁月的长河里渐展新颜。

在象山南路这片土地上,有新的繁华在崛地而起,也有由历史浇筑那些痕迹,擦去时光的灰尘,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你依然可以看见路边摆着小摊、贩卖糕团的爷爷辈摊贩,不疾不徐的叫唤,却总有人念着味来购买,一下子便想起当年零食匮乏的贪吃岁月。

最初的最初,万寿宫还是小商品批发市场。常常约着三五伙伴,打着逛街的幌子要点小钱,尝尝路边的藕片、白糖糕、辣椒饼,买买悠悠球、陀螺......现在的它愈加鲜亮,进行长达1年的商城改造。

在只懂玩乐的年纪,又怎会知道,有一天糊羹也变成了南昌的稀罕小吃。只记得对于我们来说,中山路那附近,就是南昌美食小吃的集中地。

作为曾经老南昌唯一的市中心,这儿从古至今就是南昌老城的心脏地带。如果说万寿宫是满足妈妈辈的需要,那么动壹基地的入驻,则让这里的年轻人欢呼雀跃了一把。

很多人逛完这里,都会拐到旁边的象山南路,那里才是最有生活气息,最接地气的地方。

景田大厦也是年轻人热衷去的地方,老旧的大楼内部却藏着桌游、密室逃脱等一系列新事物。

建起来的地铁站方便了多少人群。冷硬的色彩,使得古老的街巷愈发变得现代。

除了早已通车的地铁一号线,3号线也在紧锣密鼓的修建。

随处可见的征收项目格外显眼。

娱乐匮乏的年代,非常男女ktv是众多青少年的选择。那时候的大街小巷还没有这么多娱乐场所,逢年过生日,早早的在非常男女订上一间包厢,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华润万家的邻居换了一茬接一茬,它一直伫立着,老南昌人被洪客隆支配的恐惧由此可见。但当收到别人赠送的购物卡时,依旧美滋滋的收入怀中,想着又可以去家门口的那间华润买买油盐酱醋了。

路边随处可见的简陋房屋,在被挡住的围栏中露出一角,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对比。而走至三眼井,还有一片老房子则显得更为怀旧风。

从三眼井烧烤的小巷进去,会让你觉得是否走错了片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的纪录片?

爬满青苔的墙面,两层高的阁楼,用王安石的话说就是是“逆旅同逼仄”,颇有复古的感觉。

令人惊讶的是里面还有居住的居民,一位热心的大爷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国民党的养马场和练兵场,至今应该有80年—年的历史了。

这些老屋和居民,正是岁月变迁的最好见证者。

三眼井的历史文化根源深厚,囊括明清近年历史遗迹,文化传承可以上溯到距今年。

最早的万安会馆,是江右商帮的发祥地,最早的赣商南来北往于此,越过广润门,生意通达天下。

成立于年的省赣剧院,是中国唯一保存和演唱弋阳腔、青阳腔,并擅演汤显祖名剧临川四梦的古典戏曲剧院,传承的赣剧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地方纵然有它特有的味道,但是在城市发展的需求下,旧城改造项目也已是必然。

是的。事实上,地铁3号线的封闭开挖施工只是“序曲”。真正的“重头戏”,是旧改项目突破南昌史上征迁规模、征迁户数等多个纪录,而这个记录创造的基础,就来自于地域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三眼井风貌区。

旧城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老南昌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这是唯一能将文化和底蕴城沉淀下来的机遇。

象山南路周边不是居民区就是各大学校,更有临近的船山路虎视眈眈。为了满足各色人群的胃,美食那是必不可少了。

鲍师傅糕点,是新生势力,霍霍袭来,满足了年轻人的口腹之欲,却总是少了老南昌的一丝坦然。

镇江汤包馆才是霸主的存在。每每不知吃什么的时候,到店随便瞅瞅,“老板我要一碗拌粉,多加辣,再来一份蟹黄包。”

曾经最早的在胜利路吃汤包可是要排长队的,现在也依然要等位。汤包是店内招牌,皮薄肉不腥,但是夹的时候要小心,容易皮破汤汁流出来。

杨记算是老牌子连锁了,在南昌所有的炒板栗品牌中味道是最好的。杨记板栗的总店就在象山南路上。板栗和锥栗都好吃,刚炒出来,带着烫手的热度,咬一口,香甜粉糯。

记得毕业后问外地室友,返家后最怀念南昌的什么小吃?她不假思索的回答:“杨记板栗”。

作为南昌人,爱吃的果然逃不过粽子。很是紧凑的一家小摊,小平夫妻粽子,却总有人气。第一次去的时候是端午节,都顾不上给我拿一个的时间,全都是老顾客几十个几十个的买。

最爱蛋黄板栗肉粽,也是最容易售空的。旁边放了很多新鲜的粽叶,里面的蛋黄也是咬下去沙沙的感觉。

他家上面都会写清楚有什么口味,明码标价。纯手工包制的粽子,二十年老店的魅力,货真价实。

象山南路上还有一家老南昌都知道的烧饼店。绝对的老字号,天天大饼。原来还在小香街的时候,还是个很不起眼的小门店。当时就有很多人排队了。老板也很任性,只每天下午两点到七点卖五个小时。

天天大饼已经是老城区的一个记忆,很多中年人也会去排队,说是为了回味小时候和大人逛庙会或集市时的零嘴味道。最爱他家的韭菜大饼,4块钱一个,真的超级香。

在寒冷的冬日下午匆匆走过老城区的街道,手里握着装有热饼的纸袋,仿佛也抓住了飘逸在这个城市里的一缕温暖。

每个南昌人心里,都有一碟最好吃的生煎包。

象山南路和嫁妆街交界处,很不起眼的路边,在拥挤而狭窄的巷子里,巷子的过道便是操作间,新园阁上海生煎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做了20几年,每天都能吸引吃货络绎不绝而来。

典型的苍蝇小馆,就是这样脏兮兮的环境也挡不住各位吃货的步伐。自从15年的铝超标事件后,这里的生意还是多少受到影响的,也是可以写一篇“过气网红记”了。

新园阁的煎包外皮金黄,皮略厚,但是很香。同时价格也是一路看涨,现在煎包是5元5个。再配一碗冰绿豆汤,刚好去腻。

老南昌人都知道的一家老字号。门面虽小,却抵挡不住食客的热情。有多少归乡的南昌人,急急忙忙医院吃上一碗粉,瞬间熨帖了游子之心。

几十年如一日,只有拌粉鸡蛋肉片汤的小店。拌粉用的是细细的粉,可选冷热,辣椒酱味道独特是秘籍,小葱、萝卜干、蒜、酱油拌匀,加上一碗鲜嫩的家常味道的猪肝蛋汤,这是标配,许久不变。

象山南路的美食,都是陪伴着老南昌人,一辈又一辈的老字号。

南昌这个古老而又气象万新的城市,不停的在发生改变。但是不论时间过去了很久,依然忘不了属于老南昌的那个味道。

象山南路除了美食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学术氛围也是相当浓厚。从小学到高中,这条路看着稚龄孩童成长为知书懂礼的少年。

行者匆匆,象山南路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在这里学习奋斗的一群学生。创建于年的三眼井小学、始建于年的石头街小学,以及珠市学校教育集团,很多学生在这条路上一呆就是9年,这里有一代又一代南昌人的青春。

石头街小学

三眼井小学

珠市学校教育集团

放学的时候,总能看到许多家长在门口等着接学生。仿佛在这里上学,课间时间一定不会乏味。

作为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所传媒艺术教育专业学校的南昌第二十中学更是孕育了莘莘学子。

20中师生们就只有一个厕所上(行政楼里面有个厕所我会乱说?)无需置疑20中的厕所是20中最美丽的风景线。

学校初一到高三所有的班级都在这一栋楼里。夏季的20中上空每天都是这么蓝,真的,不说假话。

记得学校每周一都会有晨会,七点20就会开始放广播叫大家站到篮球场开晨会。七点半的早读,踩点的孩子总是要一路狂奔,逃避大门口记名字的。

运动场有好多树,还有一个沙坑,跳远练习的。当然也有人在这玩过沙子...还有几个运动器材,三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不足四百米的跑道。

学校也经常会有活动,校庆五十周年,好像拍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三眼井小学附近的十八中,是许多艺考生的聚集地。,经市政府批准命名为南昌市艺术职业学校。年经市教委批准创办综合高中,是一所集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专为-体的市属中学。学校位于古豫章书院旧址。

青春回忆中总有些调皮的孩子,早上在寝室里坐等老师过来抓着去上课,晚上在外面等老师抓着回寝室,每天等老师群发短信说记得要去上课。

那一面面年少轻狂写满了“高二7班,不愿拆班”的牌子,记录了青春的曾经。

偷偷剪下的课本上的小人儿,一起在草地上晒太阳,十佳歌手撕破喉咙的叫喊...

记忆惯于给时光加上了一层滤镜,把往事的点点滴滴渲染成最美好的样子。等到离别时才发现,校门口走不完的那条长巷,原来也就那么长。

记性中性格最好、最受学生喜爱的化学老师,认真负责,学生再不愿意听讲,他都会讲下去。

但十八中的学生始终会感谢这里

因为感谢你把美术从小小兴趣变成了职业方向

因为感谢你曾经未有虚度时光

因为感谢与你们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遇

生活在象山南路一带的人们,见证着象山南路的一次次改变。在这里毕业走向各地的学子,每次提到这里都会心头一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南昌的很多街巷都被时光淹没。以前邻里、同事之间的那份情谊,也只留存在老南昌人的脑海里。

对于象山南路人而言,这里的点点滴滴都会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永远不会忘记,只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深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fhz.com/zczz/15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