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痔疮 > 疾病知识 >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上古智慧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上古智慧



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年在太湖大学堂讲授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讲座集成,南先生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引用大量生活实例,将《内经》的微言大义、诘聱难懂的意旨讲解得生动清晰。精妙迭出、让人醍醐灌顶,能够把黄帝内经理解的这么透彻的,国内只有南怀瑾大师了。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他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认识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认识,在中西方文化界均为人尊重,堪称“一代宗师”。《黄帝内经》不光是一本医书,中国人一直信奉的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更是一本哲学巨著。《黄帝内经》从中国的哲学、玄学讲起,深奥难懂,但是通过南老师深入浅出、提纲挈领的讲述,仍是学到了不少医学常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有很多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能简单易行的践行在日常生活。

第一讲

《黄帝内经》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

黄帝的一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我们上古的老祖宗黄帝,“生而神灵”。神是通神,非常灵明。简单的说,他生来就有先知,什么都知道。“弱而能言”,这个弱不是指体质,我们古文叫弱小,年轻少年叫弱小。“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作人非常规矩严肃,就像大人一样懂事。“长而敦敏”,长大成人了,二十几岁,非常厚道,而且绝对的聪明。“成而登天”,黄帝活了一百多岁,在我们的历史上,尤其道家,认为黄帝是升天的,所以古文有一句话“鼎湖龙去”。

生命如何开始

《佛说入胎经》是两三千年以前所讲的,同我们现在讲的怀胎出生,几乎完全相同。《佛说入胎经》中说,“男精母血”,就是男人的精虫跟女人的卵脏。但是两个结合不一定能够成胎,要三缘和合才生另外一个生命。现在普通来讲叫灵魂加入,才构成一个生命。这只是讲人的胎儿,还有讲别的生命。

胎儿在娘胎里成长,七天一个转变,讲得很请楚,不过名辞很难翻译。第一个七天,象一块豆腐一样,或者像羊奶冻一样,不成形。接着,后来长了督脉,背脊骨,中枢神经成长上来,先通到上面,好像到眼睛这个地方,就是从鼻根上去,到我们眼睛中间的一点。所以中国文化讲到最早的祖宗,古书上叫做“鼻祖”,就是这个原因。胚胎细胞慢慢分化,构成了这个生命。生命的科学也离不开数理,其中的数理观念太多。这个数字和许多问题的根据是什么呢?是根据天文来的。所以我们就要讲到中国的医学配合天文了。天文告诉我们,气候,一年分十二个月,三个月算一季,所以一年有四季。五天叫一候,三候是一气,三候就是十五天了,六候叫一节。如果讲天文的气节,一年十二个月分成四季,有七十二候,二十四个气节。这个七的数字,八的数字,再推下去,我们中国人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里头都是科学,不是迷信。死亡又是一个科学,死了断气以后,再像睡觉一样醒过来,就是中阴身。那个醒转过来的生命,也能够看见,能够听见,能够说话,能够行动。可是我们摸不着,接触不了,因为他没有物质的身体。有一个英国科学家的解释,他说有名称叫“超等的电磁波”,那个与我们不同,所以接触不了。

中阴还有生死,七天一个生死,所以中阴之身是七天一个生死,这个中阴生命最多活到四十九天,就转另一个生命。所以中国人死了要“做七”,这个中国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在民间流行。好像迷信,实际上是个生命的科学。所以佛教没有说有鬼神、有灵魂,因为那是另外一个生命。

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

印度的气脉之学,也就是医学的根本,由肚脐以下的这一节,翻译成中文叫变化轮,又叫“脐轮”。有六十四条脉向上,与向下的心脉八条,两个雨伞一样那么盖起来。我们人都是从下部生的,这个是生命的特点。

讲医学,你看中年人走路,腰以下都有问题了,已经差不多了。换句话说,是死亡开始的消息来了。所以对于养生要特别注意。我们中医的营养学家是根据“四象五行皆藉土”,肠胃就是五行中的土。另一句,“九宫八卦不离壬”,就靠这个肾水,大家以为是腰子这里,不是的,是先补脑。所以补肾等于补脑,腰子是连带关系,光是腰子没有用。肚脐上来到胸口窝下面这个地方,是“心轮”,心轮也叫做法轮。所以我们年纪大了,背驼起来了,腰弯起来了,胸口这里鼓了起来,这是讲生理部份。至于灵魂变成的精神部分,我现在还没有介绍。

这个心轮的脉,大的只有八支。所以我们的心脏拿出来解剖,实际上粗的是八瓣,像莲花一样。不讲细的。严格拿死人来解剖分析,这个心轮,不是心脏。我们讲“唯心”的心,也不是指心脏。心脏是整个供血供气的中心。

心轮八瓣叫做法轮,这个心轮如果打开了,人就非常愉快,非常爽朗,心境也会很大。有些人思想很注意小地方,那是心脉闭了。所以学禅宗讲大澈大悟,英雄气派大,是心轮很大,打开了。这一层的宝盖叫做法轮,是佛教的名称,是有关情绪、思想、健康方面的,很重要。这是法轮的一层。

反过来向上这一层呢?心轮以上叫“喉轮”,喉轮很重要,包括气管、食道管。这里粗的脉十六支,倒过来的雨伞一样,向上面走。喉结这里是生死关。我们摸这个喉地方,道家叫十二重楼。所以有时候打坐坐得好,自己有甘甜的口水流下来,这叫玉液琼浆,可以返老还童。现在西医也知道,自己静下来的口水,有一种甘甜的味道,道家叫甘露。常常流下来的人就健康,而且没有消化不良的毛病。道家这个十二重楼,密宗叫这个是喉轮。如果喉轮打开的人,没有什么烦恼,思想方面比较清爽。所以打坐修定,这里气脉一定要打开,对男人更重要。所以学印度瑜珈的人,洗喉咙、洗胃,印度瑜珈求健康长寿,洗胃的方法是:把那么长的纱布,干净的,消毒水处理好,咽下去,咽下去以后拉出来,其臭无比。我们这个胃,喉咙以下食道,比那个馊水桶还要臭。学瑜珈每一两天要洗胃,使肠胃里没有脏东西,这是印度一种医学。

顶轮三十二支脉,顶轮的脉叫“大乐轮”,为什么用一个轮字呢?是梵文的翻译,藏文也这样翻,所谓轮就是“这一部份”,“这个部位”,等于这一圈的范围。这个脉如果打通了,可以与外面相通,智慧就打开了。所以有忧郁,或思想不通的人,是脑出了问题,或者脑神经不通,这三十二根脉通了,永远是快乐的,永远非常快乐。

脐轮、心轮、喉轮、顶轮,这四个轮有明显的腺路,在所谓三脉七轮中,另外三个是“眉间轮”、“梵穴轮”及“海底轮”。由于这三个部位腺路不明显,故有密宗说法为三脉四轮。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我给你们做个比方吧!勉强来说,我眉间轮这里明亮一点,所以比你们痛快一点。

头顶上离开四个指头的地方很重要,叫做梵穴轮。开了以后可以与天人相通。譬如讲光学的研究,我们的身体也在放光。以物理来讲,万物都在放射,我们的生命也在放射影响别人,别人也影响我们。

我们的光就是像画的佛像那样,人站在那里,两手伸开有多宽,一圈下来的范围,光就有那么大。如果你身体有毛病,或者思想不对,呈现的光线就不同了;这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发明。《黄帝内经》也讲到这些,只是没有这么明显。印度的医学讲生命的来源,讲气脉由入胎讲到这里,很明显。所以梵穴轮的光明与思想念头有关。

海底轮在肛门跟生殖器官中间的三角地带,前阴、后阴中间的三角地带,这里叫会阴。学密宗、道家,讲气脉叫做海底。这是一个脉轮,这个脉与后天生命来源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三脉七轮,这个身体的气脉。

能够成为一个生命,神和气很重要。道家讲精、气、神,什么是“精”呢?全身的细胞、能量,都是精,精、气、神要合一。研究《黄帝内经》,知道如何对付气脉,看准病情再去用药,这样的医生就会有很高明的手法了。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关生命的来源。

《黄帝内经》几乎同中国三玄之学关联在一起,所谓的三玄之学,在中国文化思想上非常重要。就是《易经》、《老子》、《庄子》。这几本书与后来印度文化、佛教经典也有密切的关联。我们翻译佛经,很多名词都是借用这些书上的。除了《易经》、《老子》、《庄子》外,最重要的还有阴阳五行学,这是诸子百家之中的一家,所谓阴阳家。如果阴阳之学不懂,《黄帝内经》或者《易经》就不懂,当然也无法读下去了。这个是科学问题,你必须要懂得阴阳,懂得《易经》。讲到《易经》更麻烦了,因为要懂得象数之学。《易经》是三部分,理、象、数;“理”是哲学的,完全哲学的,这一部分很重要,《易经》讲宇宙天人之间的原理,是哲学的科学。第二个是“象”,一切的现象,宇宙万物的现象。“数”,这个里头包含最高的数理学,还不是一般的数学。譬如学医,现在研究是医理学。所谓数理学,是数学、哲学的科学。所以我劝一般要跟我研究佛学或《易经》的年轻人,这两门学问比科学还难,千万不要随便学佛,钻进去爬不出来,埋没了一辈子。可能其味无穷,所以误了一生,什么都没有了。万一一定要学佛,学《易经》,顶好学一半就不要学了,那是其味无穷!如果学通了的话,人都不想作了,因为天下万事都知道了,有什么意思啊!所以这两门学问,告诉你们不要碰。你能看通《易经》的理、象、数这三个,就很厉害了,已经包含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数理的,都有了。此外再加两个字,“通”“变”。学《易经》,学问要学通,也要知道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宋朝有个易学大家,叫做邵康节。他那是很高明的,也是道家,也学佛。邵康节有一首诗讲子时,子时是阴阳分界的地方,他说子时“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所以你们学佛、学道打坐,修到一念不生阳气来了,就是“一阳初动,万物未生时。”一年之中的冬至,就属于子月,他的诗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子之半”,拿一年来讲,冬至那一天,是回转来开始长生。冬至时,阳气正要开始。“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这是本体论,不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学针灸的有个子午流注的方法,大家学医的应该知道。子午流注就讲天地之间固定的一个运动,活的子时,是把天地运行的法则用到你身体上来。所以人老了,阳气用完了,可以使他重生起来;这是中国修长生不老补充生命的一种方法。道家产生了一套修养方法,配合了佛家的。如果真正的加以实行,则不管男性女性,都可以返老还童,可以不只活一百岁,几千岁也可能;据说是如此。这套理论,在《黄帝内经》里只提了现象。所以读《黄帝内经》,如果没有融会贯通,实在不愿意读下去,不晓得讲些什么。如果你懂得了以后,才晓得里头包含了生命的科学;学问之大难以言喻。照我们学佛的所讲活子时,就是随时做到无念,随时念念在清净圆明中时,就是“一阳初动处。”生命可以回复,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是道家的神仙提出来的壮语,非常雄壮的,也是其他各国的文化都没有的。

《内经》卷一第四页最后一行:“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这是黄帝提出的有关生命的问题。他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那些有修养的人,中国称他们为“真人”,也就是神仙得道的人,本领大的,“提挈天地”,把整个的天地把握在手里。“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呼吸天地整个的精气。“独立守神”,他念头永远是专一的,思想专一,超然而独立。“守神”,把握自己生命最初的功能——神。我们普通说的灵魂,是不足以代表神的。灵魂是神的阴暗面,看不见的,是反面的代表。神是真正代表生命阳明之气的。“肌肉若一”,所以它不会衰老。因此,他说古人做这个工夫,这个修养,“寿敝天地”,这个“敝”字,等于比较的比,意思是寿命可比天地。“无有终时”,没有终止。换句话说,天地毁坏了,他的生命才结束。天地是不会坏的,所以他永远常存。“此其道生”,因此道家叫这个是“道”,是宇宙的功能。“中古之时”,这个不是现代历史学的中古了。黄帝距离我们四千多年,他讲的上古、中古,距离我们已有很多万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比“真人”次一等的,“淳德全道”,道德非常高明。“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他的行为一切,跟天地阴阳,春夏秋冬配合的。“去世离俗”,出家人离开世俗。“积精全神”,专门去修持。“游行天地之间”,修成功了以后有神通,随便在整个太空里头活动,“视听八远之外”,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听到一切,这种人叫“至人”。“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这是由修道练身体来的,“亦归于真人”,也算是“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是黄帝提出来的问题。其次,就是儒家所讲的圣人,“处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于自然之间。“从八风之理”,不过注意冷暖气候的调整,注意卫生及个人身体的环境保养。“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一样的喝酒、吃饭、吃肉,还有嗜好。但是有个条件,心理上没有仇恨人,没有发脾气,没有恼怒,绝对没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学里讲就是有“慈悲心”,有爱人的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样穿衣、吃饭。“举不欲观于俗”,但是他的行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会一般人,拚命去赚钱,拚命去做官,他都避开了。“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乐观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人见人都没有笑容,没有“恬愉”之颜,不是乐观的表情。这里提到“恬愉”,学佛有四个字,叫“慈、悲、喜、舍”。这个“喜”很难,但是人只要一笑,整个脸上肌肉拉开,脑神经马上松了。所以学笑很有道理,大家都需要。“以自得为功”,自由自在的生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这样的修养,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不会散失,病不医也自然好了。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也不管了,一切恬愉、乐观就好了。这样呢,他说也可以活一百岁。

《黄帝内经》这一整篇,都在讲人生的修养,哲学的修养,这一段是最高的人生哲学。所以说,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修养,都在这个医学里头。我们普通把它当医学看,其实一切都通通包含在内了。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再其次呢,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法则天地”,他效法天地,不像我们一样乱来的,夜里当白天,白天当夜里。“象似日月”,他的生活跟着太阳、月亮,昼夜分明。“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他知道天文上的二十四个气节,春夏秋冬,应该怎么穿,怎么吃,都搞得清楚,安排得好。“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合于上古人,合于自然之道,合于修道的真人。“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有这样修养的人,寿命活得长,自己把握寿命可以到极致的年龄。

上古天真论,这个“天真”,不是哲学的本体论,也不是什么物理的生命能源论,而是合于自然法则的生命的规范。所以《黄帝内经》不是医术,是医理学,由第一篇“生命的科学”这样开始的。

《庄子》里头好多篇讲生命科学的问题,讲修养,讲学道。可以说,中国的禅宗、密宗都没有超越过它。第七卷的达生这一篇,更重要,是真正了解生命重要的关键,最好配合《黄帝内经》去研究。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这是指春天的三个月。印度医学中印度一年只有三季,一季四个月,可是它的医理跟我们差下多,各有长处。我们的藏医用的是印度的医学原理。有的藏医加上了中国医学的道理,根据医学来讲,“发陈”,就是旧的换成新的,陈旧的发散了,变成新的;也就是说生气来了。“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我们的身体与天地的气候配合在一起,以道家的观念讲,人的身体是个小天地,整个的天地只不过一个人身。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晨起来多运动,“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古人头发都是绑起来的,最好是散开,给它生长。动物也春秋二季换毛的。我们身上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以使志生”,使你意识精神来了。“生而勿杀”,医学同政治有关系,不要杀生。“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于生物世界,只能够施出去,不要罚,不要杀生。古人有两话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鸟不准打,因为小鸟正在窝里等着母亲回来喂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这个道理,同气候是有连带关系的。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关于春天养生,是这样一个情形。“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是生长的时候,头发也打开,心境也要好,夜里早一点睡,早晨早一点起来,身体要这样保养,还没有讲到心理状态。如果违反了这样的生活,肝容易出毛病。春天属木,木主肝。“夏为寒变”,夏天怎么会寒冷呢?这是说夏是寒冷的相对。“奉长者少”,生长的时候少,春天才是万物生的季节。“四气调神”,就是我们讲“天人合一”,生命与气候中间的变化。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春生夏长,这是讲夏天这三个月当中,“蕃秀”,植物春天种下去,一直成长到夏天,这是最漂亮的时候。夏天“天地气交”,温暖的地方会生长,寒冷的地方就是死亡。“万物华实”,所以夏天是生长最重要的时候,万物繁华漂亮。那么,夜里早点睡,早晨早点起来。“无厌于日”,不要过分在太阳下面活动,避开一点日晒。“使志无怒”,在心理的修养上少发脾气,“怒”是发脾气。换一句话说:心理上对人、对事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使华英成秀”,等于让大地上的万物成长茂盛。“使气得泄”,这是《易经》讲消息,成长的时候就开始死亡,当你死亡的时候即开始成长,这是一消一息,所以生命到了最漂亮的时候就要完了。所以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了。“若所爱在外”,这个时候人的思想情绪都喜欢向外面,都喜欢放射出去。“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四气调神”就是讲这一套。没有讲怎么调,只讲什么夜睡早起,什么不要发脾气之类的“调神”的道理;所以它没有讲医学,只讲养生。但是懂了养生的原则去看病,就看出病因来了。

《黄帝内经》提到过望、闻、问、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晓得看气色了。我们的脸上,春在东方(指左颧骨),夏(指额),秋(指右颧骨),冬(指下巴),中(指鼻子)。肝在春天这一面;夏:心脏;秋,肺;冬,肾脏;中间脾胃。学中医的话,这一套先要学会。而且气是气,色是色,气色是两回事。

再看本篇最后的一段:“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四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实际上是两个东西;一个冷,一个热。半年属阴,半年属阳。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里头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这个水是凉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地球的物理。我们的身体,冬天吃火锅,什么都不怕,消化力很强;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的道理。阴阳两个字是代号,它是古人把科学东西的浓缩。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做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那个法则。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的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所以你要懂阴阳四时这个法则,自己养生,调养、保养这个身体。如果违反了就会生病,内在出问题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是中国上古的文化,医道跟政治是一样的,懂得政治的历史上大名家,都懂得医,因为都是医学道理来的。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没有病的时候,有一点不对就先吃药,先把它治好。等到已经生病再治已经晚了。政治的道理也是一样,天下大乱,你来平天下,不算有功劳。能够使国家社会永远不乱,这才是大政治家。看起来没有功劳,其实功劳最大。这几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政治和医药的道理是合在一起的,病已经成形而后用药来治,就像是社会已经变乱,再用法律、军事来管理,都不是圣人之道。做一个比方,就像临渴凿井,口干了才去挖井。“斗而铸兵”,就要打仗了,才去造武器,这不是迟了吗?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风的变化叫做气,所以修道、学佛、做工夫说是“修气”,是风的第二层。这个气又是什么?那是风的能量,风本身就是能量,这个能量是变动的。这个气在身体上,我们的呼吸就是风的现象,呼吸一直出入才感觉到鼻孔这两个通道。呼吸不是只有鼻子,全身十万八千毛孔随时都在呼吸,但是没有修养的人不觉得,表面上只晓得鼻子在呼吸。等到鼻子呼吸完全停止了,就是死亡,这是风跟气两个的关系。佛家讲修练呼吸叫修调息,息是到了身体的内部不呼也不吸,它本身保持一个能量永恒存在,那个叫息。息字的意思就是电充满了,所以《易经》上有两个字叫“消息”,我们使用的时候叫消,宁静下来不使用时,叫休息。休息的意思是充电。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黄帝提出一个问题来问歧伯,他说从古以来“通天者生之本”,这一句话是说,能够通达天地宇宙的作用,通达智慧,就是认清楚生命的根本。他自己做了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六合是什么?古代的天地观念,东南西北上下叫六合。还有一个名称,我们中国文学的八方,“八方风雨会中州”,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叫八方。印度来的佛教叫十方,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再加上下叫十方。所以我们上古文化讲空间叫六合。

“其气九州”,上古夏禹之前把中国地区分九州,譬如甘肃叫雍州,包括陕西、山西等等。山东叫兖州,那都是古代的地理。是拿我们中国的地理比喻自己身体内部。人有九窍代表九州,头上七个洞,两个眼睛,两个鼻孔,耳朵两个孔,一个嘴巴,下面两个。内部有五脏,有十二气节所走的十二个气,“皆通乎天气”。所以人体的组织同天地的组织差不多一样。“其生五,其气三。”什么是其生五啊?什么是其气三?五是五行,代表了心肝脾肺肾,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其气三,这个气是什么?天气、地气、还有中间的运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里讲五行之气,天地之气,如果你的生活原则违反了它,邪气就上来。天地之气温度下降,你偏要穿得少,所以“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直接影响到寿命。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宇宙之间这个能量是清净的,所以我们要学这个法则,自己的心清净,心平气和,阳气就坚固了。“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就是提到什么叫邪气,那是自己招来的风,不是每一个风都变成你的邪气。譬如现在很多人,尤其我在香港看到最可怕,香港人不知道怎么搞的,夏天冷气开到冬天一样的冷,这些女的又爱漂亮穿短袖进去,我说你不病那才怪。所以贼风也就是邪风,你自己招的,这是不适应环境造成的。现在叫环保,我们这个生命也要顾及环境的影响,就是我们生命的环保。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这里讲圣人是得道的人,所以得道的人传精神,这个“传”是保持自己的精神。“服天气”,服就是服从,不要违反,服从这个天气而通神明,自然精神头脑清楚,这是神明。神明是你自己精神灵光,通窍。如果违反了这个,“内闭九窍”,鼻子不通了,耳朵气也不通了;“外壅肌肉”,人也僵硬了,血压也高起来了;“卫气散解”,你自己保卫你生命的这一股气就散开了,起不了作用了。这叫做“自伤”,自己伤了本身的元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像上天太阳一样,如果你的阳气自己搞得不好,就短命了。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篇、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这几篇里。所谓阳气是什么?欢喜就是阳气,高兴就是阳气。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阳气来的时候,像太阳出来一样,身体很光明。“起居如惊”是什么意思?我们白天做事,夜晚要睡觉,随时害怕小心不要大意。我们一不小心,从被窝里出来好冷,一惊就有感觉了,风邪已经进来了。不是外面真的有病进来,是里面没有保护好,两个一结合就发病了。“神气乃浮”,那么神跟气就不行了。“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夏天伤于暑气的话,汗多口干,喜欢讲话不停。“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个时候讲病相,身体像在火上烤一样,汗很多,散开了。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肋緛(ruǎn,收缩)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如果外面湿度太高,我们穿得不对,湿气就浸进来了。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这个水不流畅就满了,就发湿气。湿气太重时头脑不清楚,感觉头重,困住了。如果湿里头加上发炎发热,筋就软了会抽筋,或者是拉长或缩短,动不了,就像普通讲的中风那样子。实际上是伤到气,也是中风的一种。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气是无形无相,看不见的,所以没有精神、没有气力了,生肿瘤,生癌症。气虽是无形无相,但“无相有对”,有感觉的。中风的人手动不了,风就是气,风动不了就会结块。有时候肿瘤是由气的变化结块而来的。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夏天天气很热,其实的阴阳学上叫做阴,所以阴气很多。那么我们人的阳气碰到夏天这个气候的阴气,容易烦躁,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精神容易破坏,使人有煎熬昏厥的感觉。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碰到夏天这种情形,眼睛有点蒙住了的样子,耳朵也容易出毛病,像这种情况,是因为阴气碰到阳气时冲突而发生的。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阳气使人容易发脾气,一生气就可能形成气绝,血压就起来了,马上会使人昏倒。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筋骨就松懈了可偏枯。身上也会生痱子。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粱是食物,如果碰到饮食多了,脾胃发生变动,有时候五脏六腑都会中毒。中毒还是饮食来的,脚上也会生疔疮,身体整个虚弱起来了。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者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这个“大偻”,可以说同现在癌症的道理相同。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俞气”这个俞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中文对应的,答应这一句话,我们讲“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医书上看到俞穴,是某一个经脉发生问题,与它相对应的穴道。俞这个中文字要注意了,不然我们看针灸的书上常有这个俞穴,俞穴不是阿是穴,而是对应身体内部某脏腑的穴道,故称为俞穴。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来讲,这个阴阳是白天阳气在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讲一天当中阳气的变化,讲我们生理上生命的气,配合天地是一样的原则。什么叫平旦呢?天还没有亮快要亮的时候,这时是生命气的回转,到了中午是阳气最盛,就是太阳当顶的时候。下午太阳向西偏了,气就虚了,是属于阴气的范围了。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说到了晚上就要休息,收敛。因为气虚了。如果违反早中晚三时之气,“形乃困薄”,身体就受损了。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是讲阴阳的道理,生命也有,身体也有。看不见的是阴,卫外而坚固的那个叫阳,阳是发散的,明亮的。我们身体上这个阴,是含精在内的,我们本身所有的细胞活动的能量,都是精。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阴如果不能克制阳,胜就是克制,生克的道理;阳太旺盛时,血压就高起来,血管膨胀,有时碰到别的病情就发狂了。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阳气克服不了阴气,五脏六腑里面的浊气出不来,身体里头的碳气出不来了,就造成九窍不通,鼻子也不通,或者耳朵听不见等等,都来了。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所以大圣人重点在自己修炼,把筋脉阴阳这些搞清楚,筋脉协调,筋骨也就都顺和了。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阴阳内外都调和,就不会有邪气进入,如果因为外风客邪一来,自己本身的精气元气抵抗不住,就导致精神疲惫。抽血化验,细胞都发生变化了。这一种情形第一是伤肝,伤就是首先形成的病,不健康了。“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譬如这个情形一来,再加上吃多了,我们的气脉神经血管就起了变化,会形成痔疮,肠子容易生病。“因而大饮则气逆。”喝酒喝多了伤气,因为气逆行得太过度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如果拼命劳动,勉强用力,那会伤了肾气。“高骨乃坏”,重要的骨节就受伤害了。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以阴阳的要点是要调和,不调和等于一年有春天无秋天,或有冬无夏。“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句话“阳强”是精神来了,“不能密”,不能自己保持住,阴气也没有了。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道家的道理也就是医学的道理,《内经》的道理。男性在《易经》阴阳道理中代表阳,女人属于阴。可是以道家的道理、医学的道理来讲,男人都是阴,只有一点是至阳之精。女人都是阳,只有一点是至阴之精,这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个道理。阳里头有至阴,阴里头有至阳。重点在中间那一点,所以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分开了不能调和,我们生命的真气就没有了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譬如说海军的人,天热起来不得了,但是有个规定,不准在甲板上睡觉,绝对禁止。夜里在甲板上睡觉有海风吹,很凉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中风了。所以春天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拉肚子。“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欬,发为痿厥。”夏天受暑热,秋天病疟。秋天受湿,湿气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为肺气受害了,“发为痿厥”,手脚没有力气,筋骨都松懈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冷了没有穿衣服,冬寒进去了,到春天患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会伤到我们的五脏,尤其现在加上科学的设备,冷气,我再三强调要特别特别小心。要自己保养。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拿中国的奇经八脉来讲,由舌头接下去一直到会阴穴,包括五脏六腑,都是任脉的路线。可以说任脉中管血的;这个有关五脏六腑的,都是由饮食来的,与五味有关。学中医用中药要懂得五味、五色同五脏的关系。讲中药有五色,什么红色入心,什么黑色入肾啦,白色入肺,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等。“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吃多了,也影响心气和肾气。“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金匮真言论》是一个总论,这是用到医学方面来的。所谓金匮的匮是什么意思?古人把好的东西放到铁打的柜子里,重要又重要,秘密又秘密,医书上讲金匮就是这个意思。

卷二《阴阳别论》这一篇关于生死的问题。我们学中医的要懂阴阳五行,学中医必须要学阴阳五行。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一个懂医的神仙,什么是人的四经十二从。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条经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这是关于人体的重点,与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关系—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人的生命是个小天地,天地的大法则就是与人的身体一样相同的,生命的法则那个动力跟天地是同一个规律的,所以叫天人合一。十二从指十二个时辰,与十二个月相对应。十二个月也对应十二经脉,十二脉指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身体及情绪的感觉也有春夏秋冬。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五五二十五阳”,这句话从《易经》来的,是古代的数理科学,根据天文来的,一年,一月,一天,都有阴阳;讲到五五二十五就要懂得阴阳之学,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候一节,这个数字是粗的讲。《易经》告诉你“天数五,地数五,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留一个一数不用,因为数理的道理,所有的数只有一,二不是数,是一的相对。

“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就是说你判断身体发病征候,这个阴气已经败到什么程度了,如果快要死了,就不能开药方,开了药方就怪到你医师的头上了。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个胃气。“别于阳者,知病处也”,这个时候你清楚晓得病情在哪里。“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你认得他阴气来了,就晓得他有多少天会死,这就是医理了。譬如在西藏学密宗,用印度的那一套,什么情形几天会死,什么时间死,都讲得很清楚。《黄帝内经》这一本书中也都有。就晓得密宗那一套,究竟是中国去的还是印度来的,也都搞不清楚了。这两个文化在上古已经交流了。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三阳开泰”是讲天地的卦气,每一年、每一天都分阴阳,一天的子时是一阳生;一年是阴历的冬至那一天开始,冬至一定在十一月,就是子月。画一个卦给你看,画六阴的坤卦,阴卦是代表下半年,到了冬至一阳生,冬至一阳开始了。地球下面那个热能开始向上面放射。我们晓得太阳、月球的放射功能影响地球,我们地球的放射功能也影响别的星球,一切都在放射,所以冬至一阳生,地球本来由冷到极点,收缩的功能开始回转了,向上面冒出来了,还没有冒出地面,这叫一阳初生。这个图原来叫坤卦,因为地球回转来一阳初生。这个图原来叫坤卦,因为地球回转来一阳初生,下面三爻变成震卦雷,这个电能向上走,上面三爻还是地,叫地雷复卦,就是复兴,重新回转来。这是讲阴阳八卦的道理。到了十二月,这个地球的热能向上冒,还没有到地面,冒得比较高一点了,所以第二爻也变了,两个阳出来了,二阳来了,阴历的十二月地泽临卦。阴历的正月,这个地球阳气向上走,正月过年了,三阳了,三阳这个卦叫泰卦,地天泰卦,新的一年开始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过年在门口写上“三阳开泰”。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如果能够分辨出来阴阳,观察诊断出来的话,你就晓得这个人为什么身体不好,病在哪里,特别要注意时间了。

济公有首诗: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济公和尚生死预先知道什么时候死,是修行的工夫,禅定的工夫来的。他把自己身体内部已经观察得很清楚了,叫做“预知时至”,预先知道自己的时间到了;但是他绝不会宣布。

这篇题目叫《阴阳离合论》,而且阴阳离就是生死分开了,都是文学境界。道家有一个工夫,叫做离合神功,修到生死有把握。所以这一篇当中说到生死的问题,尤其是做医生应该要懂得。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以别于阳者,晓得病在什么地方,在五脏六腑哪个地方,关键在哪里。别于阴者就晓得死生之期了。可是,有没有方法把自己生死拉回来?就要修持了,就是要做工夫了。上药三品神与气精,靠神气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讲可以长生不死,不是吹牛的,只是我们没有做到而已。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以你们讲修养修道的,做医生的,那是智慧之学。我们晓得医者意也,医者意也是意志思想,没智慧思想你不要学这个医。所以高明的医生,有智慧的观点,“谨熟阴阳,无与众谋”,你自己的智慧认得,看得清楚,不要听人家乱讲,不要问人家跟人家商量。医者意也,智慧的成就,同学道一样。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这个“数”,就是来去快速,因为跳得太快,就看出来了。

凡持真脉之藏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藏脉中间有个功能,我们普通练气叫做元气。脉的基本发动,真脉、藏脉,这个也分阴阳的,动的为阳,迟的、慢的为阴。“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在病情危急时,你把脉一碰到肝脉这一部分非常紧急跳的,配上病情,配合其他的条件,十八日就死了,这是特殊情况的判断生死。“心至悬绝九日死”,心脏脉空了,两头搭不上了,虽然他还活着,你再看他的气色,这个病人九天就有生死危险,判断也很复杂。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他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这是讲一般的病情,是心脉,心脏这一部分。脾脉,我们讲肠胃重要是脾。“女子不月”这个女孩子月经不来了,摸到脉跳到这里就是怀孕了。

讲到生死这一篇里,那些病人怎么死?怎么生?几天死?几个月死?都是可以诊断的。所以我们生命的脉象,过去只用三个指头把脉,其实不是只靠三个指头,是靠观察气色,再用三个指头按脉象才可以诊断出来。甚至印度的医学变成中国密宗的方法,学密宗的人经由两个鼻子的呼吸,可以测验出来个人大约还有几年寿命,或者活到多少岁。这些都是可以预知的,属于生命的科学,不是迷信;

除了这些以外,快死的人是不是拉得回来?有可能,但不是靠医药,而是靠自己。道家的观念,是有药救命的,这个药不是矿物质也不是草药,而是本身生命本有的,要自己把它发动,也就是精气神三样东西。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风是什么?我们医书上讲“传”,“传”又是什么?譬如我们伤风,我常常说伤风跟感冒是两个东西。我们过去都讲伤风了,受凉了,那是没有细菌的,是风邪的进入,衣服穿得不够,或者某一部分有风进来了。风从皮肤都可以进来,重点在鼻子。感冒有细菌,伤风不一定有细菌,不过伤风停留久一些就长细菌了。

水果放在那里没有虫的,水果烂时,是从里面烂起。所以有句古文,是说做人的道理,也是政治上的大道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他说如果自己里头开始烂了,内在的功能不行了,慢慢才腐朽,水果才会生虫,是物理的自然反应。做人也好,国家的政治也好,如果自己内部搞不好,出了问题,别人才乘机而来。所以学医跟政治的原理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国家,还有我们的身体都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讲到这个“传”字,伤风感冒,外面传进来先到鼻子,鼻腔里有细菌的话,感冒停留十天八天,没有另外并发,肠胃没有不好,细菌在鼻腔里就死亡了,变鼻水出去了。如果肠胃不好或者有其它的并发症,伤风马上变成感冒。风一部分一部分地渗透过来,这个“传”就是渗透。

“其传为风消”,譬如说伤风一进来,鼻子受凉,消就是深入严重了。这个进来的风,气传过来了,“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说我们里头的气很充足时,虽然走动传布,并没有关系,贲就是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身的风力不够时,气息积结了,就死了。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shuàn)(疒肙)(yuā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如果再严重时,这个里面有发炎,发炎过分了,慢慢内部有腐蚀的作用就变成痈肿,生瘤子、生东西。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欬,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一阳发病”就是现在人讲体能不够了,自己的健康不好就发病了。气少一点,咳嗽或者拉肚子,慢慢地严重了,“其传为心掣”,就是衰弱的功能到心的部分,这个心不是理念抽象,是实际的在胸口部分。“其传为隔”,人就不大想吃东西,我们晓得是隔食病,就是隔住了。

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这一篇的题目很重要,这个是脉要的精微。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这一段就提到了梦,几千年的医经注意梦的研究,但是《黄帝内经》只提一点点;我们中国儒家的书《礼记》里头也讲到梦。那是与医学有关的,其实梦是精神的反应。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身体阴盛就梦到水了,而且你很害怕给水淹了,这就晓得自己身体阴气太盛。吃一点药就把它改变了,不改变可以锻炼一下身体。

《周公圆梦》上很多的迷信,不过有时候迷信还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倒霉的时候梦见黑暗的东西比较多,运气好的时候,亮的多;很少人做彩色的梦,多半是阴的。梦中能够看到彩色的很少,梦中见太阳光的更少,几乎没有,但是也可以做到。阳多梦到火,阴多梦到水,阴阳俱盛就梦到打架,或者参与战争,或者梦到杀人。

“上盛则梦飞”,要飞就飞起来,而且看到房子,看到什么的,很舒服。年轻还可以,就是气盛而且沉不下去,则梦飞,自己在空中飞,但是飞得不高

“下盛则梦堕”,有时候梦到去旅行,到高的地方跌下来了,晓得自己本身有问题。太饱了就梦到给人家东西,太饿了就梦到想吃东西。肝气盛容易发脾气,梦中跟人吵架,自己就晓得肝气太盛。或者我们梦到遭遇很多事情,很难过,伤心痛苦的事多,那是你的肝有问题了。太内向,情绪不肯发出来,闷在里头,肝就有问题。肺气太多就梦哭,肺部有问题,梦到悲哀的事,爱哭的。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所谓虫是寄生虫。以道家来讲,道家说我们身体里有三尸虫,很多很多,所以要把三尸虫杀死。我们吃下去很多营养都在喂虫,而且我们人体内部没有那些虫还活不了。譬如蛔虫,全球现在有六十多亿人口,我们身体内也有六七十亿众生,你把身体弄健康,也做了功德,因为里头的生命要活着;身体生病了,你对不起这些众生。所以这里讲“短虫多则梦聚众”,梦中觉得很多人,就像军人带兵,自己站在上面阅兵,这个境界很痛快,很威风。实际上以病态来讲,是里面某一部分的小虫多。如果长虫多,则梦到打架。“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作为一个医生,对于病象、心理作用,都有它一定的诊断规则。所以说光看脉象,三个指头一按,或者舌头一看就做诊断,以《黄帝内经》来讲,太草率了。要多方面研究清楚,望闻问切这些条件都要包括在内。

卷三《六节藏象论》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行,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这是大问题,很大的科学问题、哲学问题。黄帝问道,听说“气合而有形”,不是精虫和卵子结合就变成生命的形体,中间有个东西,佛学讲中有身,这里讲有个气,跟他一结合变成了生命。“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跟精虫卵子结合拢来起变化,才变成胎儿。这个正名是说因为三种原因变化,才有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名”号。“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这个东西,都是天地的功能变化出来的,而且生出来的人有聪明的,有笨的,有白的,有胖的等等不同,为什么呢?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岐伯答复黄帝的话,“悉哉问也”,意思是说太难了,你问的是太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天,这个天是代表形而上的天,本体功能的代号。所以中国的古书碰到两个字很讨厌,一个天字,一个道字。“天至广不可度”,这个虚空有多大,功能有多大?佛学的四个字最好,“无量无边”,无穷的大,至广不可度。但是地也是至大不可去量,“大神灵问”,称黄帝为大神灵。“请陈其方”,我大概报告一下,是大概的分析。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这个草代表一切的植物,大地上的植物有红、黄、蓝、白、黑五色,而五色七彩十彩的变化“不可胜视”,人的知识很难统统了解。而且每一种草有五味,咸甜苦辣酸,“不可胜极”。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食人以五气”,你看颜色,有时候颜色对身体也有影响的。天地人,人在中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五色五味后面的功能叫做气,五气入鼻,香味进入鼻子藏于心,等于心脏连带肺部都有关系。鼻子的呼吸,呼吸系统跟肺有关系,一直到肾。所以中药有五色五味都要分别清楚。“天食人以五气”与“以养五气”两句中的五气不同,前者指外在物质的气,后者五气是代号,是内在气的变化。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就是到胃里去。“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给了生命本身的营养。“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吃进去的东西五色五味,到肠胃接受了,消化了,变成了液体。其实液体在胃里头是滋养,滋养变出各种营养,乃至变出了内分泌,变成血,变出了无数的东西。有了这些后天的营养,我们的心神才自然而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黄帝问:五脏藏象怎么样?岐伯答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个心不是佛学的心了。不要看到心,就认为跟佛家讲一切唯心那个心一样,佛学讲一切唯心是借用这个心字代表本体;我们本有这个心,就是这个心脏。心脏是神之变,不是心脏变出神来,是神变出心脏来。“其华在面”,神变的心,营养充满就变成精神了,变出来的。营养够不够?在脸上气色看得出来。其实四肢都有,手足全身体都看得出来。譬如人老了长老年斑,这也是华。“其充在血脉”,吸进营养以后就变成津液,变成血了。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他说这个血脉阳中之太阳,很明显的在外面。“通于夏气”,夏天的气候,丽日当空,文学上这四个字,形容太阳很明亮。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我们中国人讲,人活着时精神分两个部分,灵魂与魄。魄,是一种生命精神的表现,魂是精神的那个作用。肺气的根本是魄,肺是藏魄的地方,这个魄化的气几乎无影像。“其华在毛”,外面看到在皮毛,是它作用的呈现。“其充在皮”,皮肤充气了,“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同秋天的气候一样,有一点肃杀之气。所以中医所讲的人体跟天地连起来讲,人身就是个小天地。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脏由腰子以下包括睾丸,上面通脑,整个都是肾气的关系,如果认为两个肾脏代表了肾,有许多医书你就看不通了,有问题了。肾就是从下面的生殖器,上来到两个排水的道都属于肾。“封藏之本”,是收藏的仓库的根本。“精之处也”,是全身精力所在的地方。“其华在发”,在头发。所以我们看到中年人,到了五十岁男的女的都一样,许多聪明的头发都掉光了。“其充在骨”,它的充实在骨髓。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讲到肺是魄,肝就是魂,我们这个精神灵魂在这个地方。“其华在爪”,指甲。“其充在筋”,筋跟骨不同,外面的筋是血脉。“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所以肝喜欢酸味,它的颜色是紫色,青苍的,青颜色带一点红。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点、膀胱等于一个仓库的根本,营养的营就在这里。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南师的讲解涉及佛家、道家、印度古艺术、藏医、迷踪、阴阳学等等,因为讲课时间紧张,南老沒有深入説明,譬如“用活子時”、“天一生水”、“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之类,特别是《易经》中的内容,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还有一些难度,但是却为我们学习《黄帝内经》提供了一个思路。作为黄帝的子孙,提高我们自己民族的智慧和学养,就要博古通今,开卷有益,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fhz.com/jbzs/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