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痔疮 > 疾病知识 >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而导致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是肝硬化。肝硬化病人中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中约有50%~60%并发大出血,其突出特点为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因急性大出血发生失血性休克而导致严重后果。
病理解剖基础人的各个器官都是心脏输出的动脉血来供给营养,经器官后变成静脉血,经静脉传送回到心脏,再经过肺进行氧气交换变成动脉血。但是消化道不同,其静脉回流的血要集中后形成门静脉,门静脉血还要进到肝脏进行一次滤过后进入肝静脉,最后才回到心脏。如肝脏发生病变,肝结构发生改变,则可以使门静脉血进入肝脏受阻,门静脉的压力升高,这就是所谓的门脉高压症。
在腹腔及腹腔邻近的一些组织或器官的静脉回流是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回到心脏,这些静脉与胃肠的一些静脉之间的静脉存在交通支(即两者之间有血管相通)。这些交通支包括:食管与胃底静脉之间,直肠与肛门之间,胃肠道与后腹膜及肾之间等。当门脉高压时,上述交通支广泛开放和增加,原来已经闭塞的脐静脉也开放并通过腹壁静脉回流等。由于交通支的开放和增生,血流增加,使食管下段及胃底的静脉曲张。
这就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理解剖基础。
临床特点
门脉高压症患者往往有3方面的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表现:门脉高压症90%为肝硬化引起,而肝硬化患者常有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消瘦,10%~20%患者有腹泻。可见皮肤晦暗乃至黝黑或轻度黄疸,皮下或黏膜出血点,蜘蛛痣,肝掌,脾大及内分泌紊乱表现,如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闭经或过多等)和男性乳房发育等。
2.门脉高压症表现:有腹水和水肿、腹壁静脉曲张和痔静脉曲张以及脾大。
3.出血及其继发影响:肝硬化患者牙龈、皮下及黏膜出血是常见的症状。如果胃肠道明显出血(呕血与黑便),其主要出血来源为曲张静脉破裂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曲张静脉主要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在胃的其他部位或肠道任何部位。
治疗(1)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esophagealvarixligation,EVL),其原理类似痔疮橡皮圈结扎法。EVL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和预防出血的治疗方法。
实验研究发现皮圈结扎后1~4天内有急性炎症反应,3~7天局部由坏死转而发生痂皮脱落,留下浅表溃疡,组织学研究显示粘膜下炎症和疤痕形成,粘膜下曲张静脉消失。临床研究表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后,治疗部位均发生浅表溃疡,14~21天复查胃镜可见溃疡愈合,曲张静脉消失。极少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内镜下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组织胶是一种水样固化物,在胃镜直视下将组织胶注射到曲张的胃底静脉内,能有效地闭塞血管和控制曲张静脉出血,较传统硬化剂治疗迅速安全副作用小,是有效控制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理想方法。
饮食要求热量充足、高蛋白质、高糖、低脂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总热量按每公斤体重35~40kCal。
蛋白质需要量稍高于常人,每天按1.5~2g/kg体重供给。但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增减,有肝性脑病前兆的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如蛋白质摄入量每天少于30g则阻碍肝细胞再生,因此在减少或暂停蛋白饮食期间,应当静脉内输入人血白蛋白(清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肝病患者对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耐受程度不一,对乳和酪蛋白的耐受性比肉类蛋白好,进食后产氨较少。植物蛋白中含甲硫氨基酸、芳香氨基酸及硫醇都比较少,可改变肠道菌群,使之产氨降低。
糖类是体内代谢过程中提供能量的最重要来源,也是合成糖蛋白、制备抗体、酶类和细胞构成的重要成分,保持肝细胞内糖原的含量有利于保护肝脏的解毒功能,故肝硬化患者需要充足的糖类,但亦不可过多,以免造成脂肪堆积,甚至形成脂肪肝,食物中脂肪一般维持30~50g/d。
肝硬化患者容易缺乏维生素A、B1、B2、C和E等,应予补充。此外,锌、锰、硒等元素均应适当供应。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应当少渣细软而容易消化,避免粗糙坚硬,禁忌酒类饮料
鐧界櫆椋庤鍙戝洜绱?鍖椾含涓鏄叕绔嬪尰闄㈠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