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痔疮 > 疾病知识 > 论著粪便潜血检测定量法在结直肠癌及其
论著粪便潜血检测定量法在结直肠癌及其
▲▲▲欢迎 选择年7月至年7月在我院内镜室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排除急性感染性腹泻、脓血便、月经、肛裂及痔疮出血的病例。所有患者在做肠镜检查前均留取标本同时进行便潜血定量与定性检测。根据肠镜和病理诊断结果,最终有例纳入本研究的比较分析,并按肠镜和病理诊断分为5组,其中结直肠癌组例,溃疡性结肠炎组例,结直肠息肉组例,其他炎性肠病组例,正常组例。分别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观察定量法的检测值在不同结直肠癌Dukes分期的分布。
1.2仪器、试剂与实验流程1.2.1定量法检测:日本荣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OC-SENSORMicro自动粪便隐血检测仪及配套试剂、质控品、校准品,仪器工程师校准仪器,检验科工作人员收到标本后24h内完成检测。测试过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更换试剂批号时重新做标准曲线,每批次标本平行做质控品,仪器自动打印检测结果,以血红蛋白浓度≥ng/ml为阳性。
1.2.2定性法检测:杭州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便潜血胶体金检测卡,检验科收到标本后th内完成检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判读结果,阳性对照线和反应线均显紫红色者为阳性。任何一条线缺失不能判断为阳性。本实验将反应线显色但颜色较浅的测定结果仍视为阳性。该试剂说明书标示检测阳性阈值为血红蛋白浓度ng/ml。
1.2.3实验流程:给所有做肠镜检查的患者发放定量检测专用粪便采集管与普通采便管各1支,无需限制饮食,嘱患者行肠镜检查前按采集说明书的要求从同一次大便中用2种采便管各留取1份标本,检验科收集后由2组人员分别进行定量法与定性法双盲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定量法与定性法的阳性检出率在各疾病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3.4%和54.1%、溃疡性结肠炎组分别为25.5%和8.5%、结直肠息肉组分别为12.2%和3.40-/0,3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他炎性肠病组的阳性检出率为27.80-/0和2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见表1。
表1FOBT定量法与定性法在不同疾病组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2.2FOBT定量法检测数值与结直肠癌Dukes病理分期的关系例结直肠癌中有例明确了Dukes病理分期,FOBT定量阳性的结直肠癌病例主要集中在B期和C期,占分期病例的71.20-/0(/),且随着Dukes病理分期的进展,检测数值呈上升趋势。见表2。
表2FOBT定量法检测数值在不同Dukes病理分期的分布
3讨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含量的食物更多的出现在餐桌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上升到全部恶性肿瘤
的第3位,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5位[2]。早期结直肠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因此结直肠癌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肠镜加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手段,但因为医疗资源的相对有限,检查过程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患者痛苦大,且存在发生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危险,患者依从性差,不适于作为初筛手段大规模开展[4]。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变基因及产物被发现并能检测出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粪便脱落细胞的DNA检测和癌基因检测对结直肠癌筛查的特异性高达98.-/0,但因基因检测技术的复杂性和昂贵的费用,使此项技术尚处于临床探索研究阶段,无法普及推广[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一些细胞因子异常表达,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但均存在诊断特异性差的缺点[6]。
粪便潜血实验数十年前已在临床应用,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免疫法粪便潜血实验采用抗人Hb抗体与粪便中的人Hb结合的原理,避免了动物蛋白对潜血实验的干扰,对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已基本替代了化学法。医院使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定性检测卡,手工操作或通过全自动大便分析仪实现了潜血卡的自动加样,两种形式都需要肉眼通过颜色反应判断结果的阴阳性,虽然检测快速方便,但不能客观反映出血量的多少。而且定性法受影响因素较多,检测线性范围窄,当标本中存在大量血红蛋白时易产生钩状效应,出现假阴性结果[7]。定量法采用免疫比浊法,通过胶乳凝集光学检测技术自动检测对粪便中血红蛋白进行数值化检测,结果以数值形式报告,检测精度高(1ng/ml),线性范围宽(ng/ml),灵敏度明显高于定性法[8]。
医院就诊且临床医生认为有必要做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4种疾病分组中,结直肠癌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定量法与定性法分别为93.40-/0和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量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息肉的阳性检出率低于结直肠癌的阳性率,3个疾病组的定量法阳性率均高于定性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炎性肠病组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定量法与定性法相比,灵敏度更高,在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检测中有明显优势,与张梦文等[9,10]学者以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
定量法与定性法FOBT检测均为免疫学方法,前者采用胶乳凝集光学检测技术自动检测,后者采用免疫层析技术人工判读结果。在两者阳性阈值相同(ng/ml)的情况下,定量法的敏感性仍显著高于定性法,笔者分析可能原因有:定量法在密闭环境下完成自动化检测,检测条件标准化,减少了环境因素影响与人员操作误差。定量法的采便方式更科学,通过采便器多部位刮取标本,准确定量,缓冲液可延长粪便中血红蛋白的稳定性[11]。而定性法检测结果受患者采集粪便标本的部位和方式,以及检测者人工操作过程影响较大。定性法检测存在明显的钩状效应,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时出现假阴性结果[12,13]。
本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ukes病理分期的进展,检测数值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组中FOBT定量阳性有71.2%(/)的病例已处于B期和C期,A期只占到16.00-10(25/),说明因医院就诊的患者已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时机。有研究显示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误诊率达50%,且明确诊断时肿瘤分期在C期和D期多见[14],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无症状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的健康教育,尤其针对有高危因素存在的青年人群进行粪便潜血初筛。
我国现行结直肠癌优化序贯筛查方案为危险因素(家族史、慢性腹泻史、慢性便秘史)问卷调查及粪便潜血实验作为初筛,1次或1次以上潜血阳性者行肠镜检查[15]。方案中潜血实验为免疫层析胶体金定性检测,笔者认为如能用定量法替代,不仅能提高敏感性,还能提高精准性,在追溯患者检测结果时能从检测数值的高低变化分析病情的变化。